近日,建筑节能材料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在《Advanced Materials》(一区Top,IF=19.8)上发表了一篇名为“Biopolymer Heparin Sodium Interlayer Anchoring TiO2 and MAPbI3 Enhances Trap Passivation and Device Stability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的研究成果(Adv. Mater. 2018, 1706924)。该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的支持。论文第一作者为协同创新中心2015级硕士生尤帅。该研究工作是基于前期调控钙钛矿活性层结晶(You et al. Chem. Eur.J.2017, 23,18140 –18145)的工作基础上,通过界面分子工程调控,缺陷钝化,提高钙钛矿电池光电性能,使平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突破至20.1%,同时,稳定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具有很好的光电性能,其在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由2009年的3.8%到2017年文章报道最高认证效率已经达到22.1%。但因界面缺陷态问题,导致其性能降低一直困扰该研究领域的科学问题,因此解决该问题是进一步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关键。本研究工作的研究者,从界面改性研究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使用生物材料肝素钠(HS)作为界面材料,采用界面分子工程方法,有效地解决溶液法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因界面缺陷导致器件性能降低的问题。这项工作提供了一个高度可行和无毒廉价的生物材料,通过界面分子工程的手段,制备高性能和高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效方案。
该研究工作是协同创新中心在发挥产学研结合的综合优势,充分运用协同创新优势的又一创新性研究成果,该成果为协同创新中心今后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基础研究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推动协同创新中心今后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向着更快速、更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标志着我单位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方面迈入国内外领先队列。
文章标题:Biopolymer Heparin Sodium Interlayer Anchoring TiO2 and MAPbI3 Enhances Trap Passivation and Device Stability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1706924